本篇目录:
- 1、地震科学知识
- 2、8个必知的地震安全知识问答
- 3、地震科普知识
- 4、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科学知识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M3级,小于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专门从事地震观测的台站叫地震台或测器台。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也称正常深度地震,占总数的3%。宁夏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在60公里至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大量的实证数据使得地震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系统、完善的科学,现代人对地震做出了更接近真相的解释。
8个必知的地震安全知识问答
在室内时,躲在坚固家具下面,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赶紧熄灭火,关闭火源。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严防震时倒杆,高压线下、变压器下不要支搭防震棚,不要堆放易燃物品,大型的浸油式变压器最好不架在柱上,设在室内的浸油式变压器应设置事故油池,万一地震时变压器被砸毁,保证流出的油安全泄入油池,不致随处燃烧,造成严重后果。
现将有关地震和减灾的常识以问答形式介绍如下:地震有哪些前兆?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地震科普知识
1、地震等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小知识一 万一灾难发生后不幸被压住,要先清除口鼻旁边的杂物,保持呼吸畅通,然后清除胸前的杂物,逐步搬除身边的杂物,以免再次被压。 小知识二 不要使用明火,尽量远离不安全因素。
3、严重破坏性地震是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救援行动的地震事件。
4、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地震有哪些前兆?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5、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基本常识篇 地震有哪些前兆?地震前兆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
6、为大家整理了地震自救科普知识大全,欢迎阅读。 地震自救 震后很有可能余震,而且余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学习自救是地震后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地震的相关知识
地震带:是从空间上看地震,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地震次数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M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M3级,小于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关于地震的相关知识的内容:地震逃生知识 :地震造成的损失要比大火、洪水大得多,往往会使整座城市处于瘫痪,大地震可使整个城市顷刻之间化为废墟;因此,一旦发生了强烈地震,很难立刻得到救援。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引起房摇山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发生的90%以上。火山地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震黑科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