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听科技网

有关地震的科技知识(关于地震科普的手抄报)

本篇目录:

大地震小知识

地震的小知识1 遇到地震时如果在学校,千万不可以慌张乱跑,听从老师安排,和同学先后有序的下楼快速跑到操场。如果是突发地震,可以躲在自己的课桌下面,双手牢牢地握住桌子腿,将自己背部朝上抵住课桌。

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地震次数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

有关地震的科技知识(关于地震科普的手抄报)-图1

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地震时,关火、灭火是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近震 震中距大于100公里、小于1000公里的地震;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 按震级分类 小震 4级以下的地震; 中强震 5-6级的地震; 强震 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8级以上的地震又称为特大地震。

扩大生存空间用物体撑住大的.杂物,让自己有更大的空间,并防止发生余震时,情况更糟。小知识五 试着向外发出求救信号,不要急躁,要耐心等待营救人员的到来。

地震常识

1、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前观察到鸟、动物的异常躁动;地震发生时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可见,学习地震知识非常重要。

有关地震的科技知识(关于地震科普的手抄报)-图2

2、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

3、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地震时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1、震源: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2、地震等级 地震震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有关地震的科技知识(关于地震科普的手抄报)-图3

3、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4、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前震: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余震:主震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5、地震知识 地震,是地球的某个部分在内外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而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也称地动。地震主要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能量,使大地摇晃,造成严重破坏。

搜集有关地震和地动仪的知识

1、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地震后,为人们及时知道发生地震和肯定地震大体地位有一定的作用。关于地动仪的结构,流行的有两个版本:王振铎模型(1951年),即“都柱”是一个类似倒置酒瓶状的圆柱体,控制龙口的机关在“都柱”周围。

2、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

3、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由青铜铸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4、地动仪的原理是力学上的惯性原理。地动仪有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

5、地震观测需要测定地震三要素“震中位置、发震时刻和震级大小”,一般需要由数台仪器共同组成台网来测定,也有单台测定,结果比较粗糙。中国汉朝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于地震科普的手抄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几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